热点内容

【媒体聚焦】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三下乡”:初心不忘,砥砺前行六年

作者:    时间:2018-08-28 11:25:56   点击:

中国青年网武汉7月25日电(通讯员 王馨雅 邓慧桢)六年前,星光服务队在酷暑中来到了黄陂区的三里小学,为这里带来了更多生机。六年后的今天,他们仍然驻扎在这一实践基地中,用点点“星光”照亮着孩子们的世界。

深入基层访三里  推进教育信息化

       2013年初来三里的星光服务队一如其他学院的队伍一样开展了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的支教,120多人三个教室给当时的队伍极大的动力。然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周边的补习班日益增多,2014年,再来三里的星光服务队支教的学生只有40多人巨大的危机笼罩在星光服务队的头上。“这个队伍还需不要在三里?”成为所有队员共同思考的问题。2015年再出发,星光服务队结合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优势,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开始了“互联网+乡村学堂”“互联网+创客教育”的支教。队员们在黄陂区三里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课程。针对学生开展了图形编程和和虚拟机器人,以及摄影的课程。针对教师则开设了白板教学、微课制作以及PPT制作的课程,提高了教师的电子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大大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在三里小学的普及。

       2018年星光服务队队员韩苗在给老师们上完课之后说,“当地的老师还只会下载制作好的课件,而没有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有一些老师甚至不太清楚打开软件的操作。”而老师们也反映他们主要是依赖制作好的课件,因为备课的任务很重,平时没有时间去制作这些电子课件。张老师是教授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老师,平时她上课主要是在网上下载一些课文的音频,“有一些短的朗读会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可是有一些长课文的朗读就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我希望能有一些更多提供优秀课间资源的网站可以供人下载。”

       通过教学组的教学,老师和学生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每年的支教活动,不仅是星光服务队的队员们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展示,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了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通过短暂几天的学习,帮助当地教师制作出更加符合上课情景的课件,也使得教师们逐渐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

参加课程的小学生对图形编程的课程极为感兴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学习,他们便能够通过scratch这个简单的编程软件制作出一款简单的小游戏,虽然课程时间很长,但是学生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很多高年级的孩子在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完成他们的游戏。直到下课时间,学生们仍在软件上摸索和探究。使得之前所安排的摄影课程都不得不安排到下午。

       在支教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一切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鲜事物都怀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摄影课堂上,学生们在看到志愿者展示的一组创意图片时,纷纷兴奋地喊道“我知道!这是p图p出来的!”当志愿者告诉他们这些照片都是可以通过如今的数字媒体技术合成实现的时候,学生们也开始结合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钱仕晟在看到电脑上unity的图标时,询问这是干什么的,得知是游戏制作软件之后,他甚至还主动要求学习这一门软件。


“互联网+”进三里 支教带来新气象

      2015年的转变后,星光服务队也开始了支教+调研,为乡村教育把脉。星光服务队每一年的调研都有不同的主题,从2015年开始,调研小组分别探究了“三通两平台”在三里的应用情况、短期支教的持续开展意义,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而在今年,调研小组则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信息化。他们深入基层,对教育信息化在乡村的普及程度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调查。而在整理采访报告时,又进一步把调研的主题分成了两个——一方面探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同也对焦了三里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的关系。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队员们了解到,教育信息化在三里小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校已经装配了电子白板,平时教室上课经常会使用PPT教学,而教师们也在进行着蓝板的使用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够更持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专注度。

       而另一方面,手机和平板的普及也使得家长有些担忧,小张(化名)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谈起电子设备的使用时,她说:“平时我比较忙的时候孩子就会玩手机或者平板,时间长了孩子对游戏就有些上瘾。我尝试过把那些设备收起来,可是孩子一个人的时候会很无聊,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就没有人陪他玩,陪他说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三里的家庭,采访的大多数家庭在十年前就铺设了无线网络,小陈说,有很多APP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些排版的APP,大大提高了我工作的效率。另外还有银行的APP能够让我随时随地关注自己的账户。”在聊起孩子对游戏软件的使用时,她说,孩子会下很多游戏软件,但是自己会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调研组的同学们在走访过程中,有很多家长也纷纷咨询我们在这里所开设的课程。当了解到这里所开设的都是一些兴趣拓展类课程时,一位家长表示,“平时他(孩子)在家没人陪他说话,他就会一直玩手机,去参加这样的课程挺好的,能学到东西。”


各方镜头记三里 精彩定格新乡村

       探索和创新是星光服务队在三里六年来充满生命力的钥匙。为了为“互联网+教育”积累资源,也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服务队新增了拍摄纪录片的环节。胡俊芝是纪录片小组的组长,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她就带领组员们去三里小学四周踩点,并开会讨论确定拍摄思路。“第二天我们去采访了当地的致富典型——一个小龙虾养殖户,并拍摄了它在田里抓小龙虾的片段。”七月中旬的三里户外天气十分炎热,队员们仍然扛着机器坚持拍摄活动。谈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胡俊芝说:“因为当地人说的是方言,有些地方我们也听不太懂,所以就一边又一遍重复询问。”

       由于时间有限,纪录片小组的同学要在一个上午进行所有人物的采访和拍摄任务,要在短暂时间之内跑好几个地方,给小组成员增添了压力,但是他们仍然完成了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三里小学周边拍摄着这里的田野和天空,用镜头捕捉着三里的美,同时也记录着三里在建设过程中的改变。

在摄影课程上,队员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摄影中的一些构图法则,并要求他们在课后对家乡的景色和人物进行拍摄。学生们也拿起手机,对课上所学进行一些实践。

       如今的三里小学学生规模达到了700多人,教学设施上正在从白板转变为蓝板。7月15日结束今年支教的路上,队员郑煜辉说:明年再来的时候,我们要多招些人,多带些设备过来,还要准备下蓝板教学了。而谈起今后对服务队的期待,三里小学的梅主任说:“家长和学生对服务队开始的课程抱着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们能够借此学到东西,只可惜时间太短了。”

       而哪怕只是短暂几天的相处,支教队员和学生之间依然建立起感情,队员郑碧柔在分别时说道:“才第三天就开始不舍了,他们都是天使。孩子们说,‘我明天一定要来’,‘明年我三年级,你们再来好不好’,‘老师,我想要你的徽章留个纪念好不好’……‘明天不用上课了’这句话都不忍心说出来了。”


       从相淼是教授图形编程课的老师,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并且亲切地叫他“葫芦娃老师”。他说,我虽然不是真的葫芦娃,但是希望他们今后在看到葫芦娃时,能够想起曾经有一位大哥哥陪他们度过了这样一段快乐充实的时光。


       三里的日辉很长,就像服务队在这里经历的时光。不管对于孩子还是队员,这段时光都留给他们一段珍贵的回忆,“明年我们依旧会来。”面对一份份带着童真的期望,星光服务队将继续信守这样的诺言。

分享到:

0

上一篇: 58岁的大学班主任“黄爷爷”—— 师道如茶,氤氲未来之师

下一篇: 【媒体聚焦】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寻访最美乡村人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