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内容

【校史故事】黄汉福:为信息技术系的发展而努力

作者:    时间:2021-05-18 18:59:29   点击:

【校史故事】黄汉福:为信息技术系的发展而努力

讲述人:黄汉福,70岁,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原信息技术系党委书记

1986年6月,由于工作需要,校党委组织部任命我担任电化教育系副主任。

35岁,副处(县)级干部,对很多人来讲是梦寐以求的事,说实话我也高兴,但我更感到的是压力。因为电化教育系是一个成立才一年的系,据了解各方面条件较差,办学存在很多困难。以前我没有从事过行政管理、后勤保障、财产人事、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怕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全系师生的希望。

电化教育系(简称:电教系)是我校最年轻的系。刚到该系报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教职工队伍只有十几个人,并且平均年龄五十有余,除去党政干部及管理人员,教师队伍就十人。原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一栋建筑面积近二千余平方米的教学楼,楼内不像正常教学的存设和布局,而像是一个倒闭了的工厂厂房或车间,二楼最大的一个房间还是一个金工车间,地面油乎乎的。走廊上、房间里到处堆放的是些破铜烂铁、旧机器等。

经过几天的了解、座谈、调研,我对电教系的历史、现状有了一个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原来该系的前身是一度赫赫有名、研究成果轰动全国的华中师范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1985年,随着国家科研体制进一步改革,经学校研究并批准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工作重心将由以科研为主转向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举的教学实体。依据现有人员的专业背景并向国家申报新的本科培养专业。同年6月,申报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批准,同时学校行文: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化教育系系所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电化教育本科专业、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物理电子学硕士专业一并被纳入当年高考招生计划。同年秋季,招收的第一届全日制电化教育专业30名本科生,3名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校。

由于从一个纯粹科研研究所转向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单位,起初教学、教学实验条件非常差,很多环境与教学配套的条件均得从头再来。

作为电化教育系主管行政的副主任初来乍到,我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前重点工作应该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经过调研和分析现实状况,我认为行政工作就是后勤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就是保障工作,就是管理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我的职务就称职了。在心里我暗暗制定了一个奋斗目标,也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工作理念:忠于职守、争创佳绩;

工作态度:少说多干、勤奋努力;

工作作风:以身作侧、深入实际;

工作方法:群众路线、务实唯一;

工作效果:达到目标、干群满意。

电化教育专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部分重点师范大学新开设的本科人才培养专业。1983年由华南师范大学首办,因为该专业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化的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音频技术等手段实现并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现代化,所以该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实验设备较现代、价格相对也贵。

就当前我系现况而言,培养研究生、本科生除了有个不算大的教学楼外,新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等都得从头来。

怎样办电化教育专业,全国没有统一的模式,各校自己摸索,边摸索边干,慢慢来,可兵马已到、粮草必备呀!办学教室和教学实验是必须具备的、学生天天需要用的。

管理就是服务、就是解决困难,当然管理更应该是规范管理、依法依章管理,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遵循我的“座右铭”,我开始制定了一些必要的规章与后勤管理方面的制度,初步做到有法有章可依。在章法的前提下,首先要求全体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资料室工作人员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教学让路、一切为教学服务,所有行政与后勤管理人员必须带头执行。

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了,下一步就要解决实际问题。

新系又是新办专业,底子薄、基础差,而学校办学经费投入又不足,始初各方面条件都很差,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1986年秋第二届学生入学后,更显实验设备严重缺乏。

在办学空间上,虽说有个教学楼,但实用面积只有千余平方米,且当初是专门为科研设计,一两个人一间研究室,现不适合作学生集体教学活动和做为实验室所用,而走廊过道上和不少房间里到处还堆着那些破铜烂铁以及当年电视攻关时遗留下来的一些旧机器。

为了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空间,使其适合教学工作需要,这些东西首先必须搬走。

首先,经我与校内有关校办工厂协商,将金工车间内的机床、铇床、铣床等大件可继续使用设备连同两名技术工人一同转往学校自办的机械厂,腾出来的车间既增加了办学空间又减少了系里非教学人员编制,这样不仅增加了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又增添了新教师的两个编制。

对于堆积的一些早该报损、报废、淘汰的仪器,还有一些铁管、不锈钢柱、玻璃棒等原材料以及一些加工剩下的一些边角余料,随后开始向学校写报告怎样处理。由于科研与教学属学校不同科室、部门管理,有些财产一下子也难以划分清楚是科研设备还是教学仪器?各部门则互相推来推去,都解决不了,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但此事必须要解决。

在推来推去一时不能“合法”解决的情况下,我只有“冒险”去解决啦!

接下来就是要处理那些破铜烂铁、当年电视攻关时遗留下来的一些旧机器等问题了。这些东西比较难办,校内不好交换,送给其他单位还没人要。怎么办?我找到废旧物资回收店,把将来可能用得上的“五型机”和部分旧仪器和少数材料暂留下来,其它全部卖给了回收店。

对于处理此事,开始写报告到处无人管,这时学校实验教学设备科的一位干部知道后将此事报告到了主管实践教学的一名副校长那里。该校长打电话叫我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感觉到惹大事了,快步去了他办公室。校长开始很生气,批评我为什么把公家的东西给卖掉了?接受批评后,我认真并详细地向他汇报了我系的办学情况、学校的财经投入、上交报告无回音及为什么要处理这些东西等原因,并打算将所卖经费收入拟为本科实验添置急需设备等情况。我向校长坦诚:我和两个行政干部累了几天,我们不会私得一分钱,连一瓶水都舍不得喝,废旧物资回收店均开了票据,保证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实验室建设和学生的培养上。听了我的汇报,他点了点头说以后办什么事先通个气。我说:好的,下不为例。

那些“那些破铜烂铁”所卖的钱,根据教学条件具体情况,首先在学校木工厂订制了二十张实验桌、做了十余套学生摄影和幻灯片制作实验用的摄影架和曝光箱等自制实验设备;另外,还划拨给学校电子厂二千元,以便今后教师们从事科研时加工所需经费开支,所有收入、开支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

开始,我系也有个别老师对处理这些东西不能接受,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这些东西有感情,他们不同意处理掉,有的还说留着以后作纪念,还有的说以后做展览,甚至有个老师指着我的鼻子骂我是个败家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人数逐年的增加、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用房越来越紧张,暂保留的一些“东西”,一直也没有人过问更没有任何人使用。今天老师们要用A房间,我就带领后勤管理人员把A房间的东西搬到B房间;明天老师们要用B房间,我们又把这些东西往C房间或其它的地方搬,我们后勤管理人员只有一切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几年里这些被保留的东西一会儿搬到这里一会儿搬到那里,抬进抬出,今天搬上楼明天又搬下楼,有同志们戏说我们像个搬运工。我内心感到只要是为系里发展需要,做什么都值得。

系里办学环境越来越好逐步得到改善,老师们开始理解了,甚至有些老师给予了我们超好的评价。

经过我们对办学环境的整治和对教学楼内外的美化,使楼内清洁卫生、门窗玻璃透明、墙壁洁白并挂有油画、国画等,使整个教学楼点缀得优雅别致,增添了学术氛围,美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先后两次在我系召开办学环境整洁美化现场交流会,得到相关职能部门肯定,受到校领导的表扬。

 

随着我系学生的逐年增加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及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需要,1987年3月,学校党委又任命我为系党委副书记,主管本科招生、就业、政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

行政与党务工作一肩挑,工作越来越忙,责任越来越大,必须兼顾两边,决不能厚此薄彼。

好在我曾经做过近八年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基础共青团工作,党委副书记工作虽说是针对全系学生,但有很多共同点,目标是一致的。

根据建系初期的实际情况,作为行政与本科生政治思想工作主管,工作中我针对一些当务之急应解决和一些棘手的问题开展工作。

第一步是改善教学条件和解决教师工作安心的问题:

在行政管理上,首先是要求教职工队伍角色的转换,即从科研转向教学,从面对仪器转向面对学生,思想观念要变,工作方法,工作对象都在变也都得变。必须按照办学要求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考核办法,做到有规章可依、按规章办事,违章必纠。据此,我们制定了党政干部各职务的具体岗位职责、教学研究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系办公室、资料室工作人员职责等等规章与制度,促使全系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系建设与发展作贡献。

另针对当时由于办学条件的硬件还比较差,实验设备套数不足,同一个实验一个老师要反复带几次,不仅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老师们也很辛苦等问题。我们一边不停的向学校主管部处反映情况、写报告争取学校投入,增添教学实验设备;一边发动有专业能力的党政及各类管理干部要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实验等工作,为教师分忧解难,尽量减轻教师们的负担,让大家明白干部一定要为教学服务。

为了使教职工安心工作,就必须尽力为他们减少后顾之忧。由于是新组建的单位,我系人员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大中间小”,即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和三十岁以下的人数多,中年人少。这样一些同志就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老同志大多是经过“攻关”时期过来的,当年“革命加拼命”,如今身体多有大小毛病;青年人刚刚工作,多存在成家立业或夫妻分居,家务事困扰等问题。

几年间我和办公室的同志一道协助安排生病的老同志住院治疗,并经常去医院看望他们,还轮流在病房照顾他们;有时候遇到病人需检查化验,我们背上背下在医院不同科室运转,并先后为林杏全、黄家元、肖稫运、阮班化等老教师送终。我还先后为刘爱民、王贵才、鲁文忠等青年教师介绍对象,为马海波、胡响明、刘清堂、李文昊等青年教师解决夫妻分居或工作调动奔波,并得到满意解决,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并为他们安心工作打下基础。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放的比较宽松,学校自主办学空间较大,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一批党政干部的文化、学历需要提高,这样也促成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军队、公检法等主动找到高等学校,特别是与政治、法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的教学院系联合办学、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学历,按政策和学校相关规定在学费收入上从中受益(叫创收),使承办院系可从中提成,教师可以得到一些经济补贴。

我们是新办单位,且造血功能不足,以往的那种找上门给你赚钱的创收方式已经过时,那些靠拿文凭走仕途的人文凭基本上拿到手了,就是有拿不到文凭的也更不会读理工科。除了学校发点工资,系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老师们经济待遇差,过年过节也无能力给教职工们发点纪念品、生活物资什么的。由于校系之间经济待遇差距拉大而导致人心不齐,特别是年轻人工作不安心。

记得一九八八年临近春节,为了给老师们“表示”一下,发放点节日慰问品,可没资金。我到学校办公楼找到主管人事和财务的一位副校长,详细向他汇报了我系的办学情况、教师队伍思想状况、存在的困难等,并希望向学校财务处借点钱,让全系教职工一起吃个团年饭。好不容易钱是借到了,可领导半开玩笑的对我说:这钱,你们系还得起吗?我当时心里很难受,想总有一天还得起,如果系里还不起,就是砸锅卖铁我个人还。

电化教育专业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的新兴专业,高层次人才奇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而新来的年轻教师又难以留下来。事业要发展必须留下人才,建设一支年龄、专业、职称等结构合理的,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一方面,我们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老师们交心谈心做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加亲和力,感情留人。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分析形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鼓励老同志带头发扬“攻关”时的革命精神,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明天会美好,力争事业留人。

次年,国家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批准同意高等学校通过举办业余的成人教育,解决社会及高考落选青年等接受高等教育和解决学历、文凭、促进就业的问题。

通过系领导班子分析,认为现在要通过举办成人继续教育,通过自考而拿文凭的人多为历届高考落选青年和学历不高的青年职工,并且多数人是为将来好就业而学。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举办将来青年人好找工作、通过学习能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专业,这样更会更吸引学生。

而办实用型专业凭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化教育系的师资专长和现有专业特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省教育厅自学考试办公室批准我系举办“电子应用技术”本科专业。

为了宣传“电子应用技术”成人自考本科专业,也为了能招收到学生,我和系办公室同志一起,书写招生广告,到武汉市内各中学,人流量较大车站码头宣传分发招生传单。

1989年秋,第一届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本科自考班开学。我们请热爱并熟悉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教师担任班主任,专门负责对这一百多同学的组织与管理,挑选一些专业能力强、教学工作负责的老师上课,得到了同学们一致好评,随后我系又举办了几届“教育技术学”成人教育本料专业。

根据当时政策,成教班学费收入除上缴学校部分外,系里逐渐有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支配权了。经过几年努力,除了终于还清了学校欠款外,我系教职员工还得到一些实惠,并且系里还有部分节余,用来组织如春游、春节团年饭等,教师队伍受到待遇留人。

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上,在精神上也要使老师们工作舒心、生活开心、氛围畅心,我们举办教职工春节联欢会,组织师生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比赛,订送教职工生日蛋糕,看望生病教职工及家属。

1993年我系经学校批准更名为信息技术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1996年6月,学校党委任命我为信息技术系党委书记。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对院系教学实验设备经费的逐步投入,加上系“创收”经费中事业发展部分经费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使我系的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教师们的工作也轻松一些,心情也平和了一些,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在我担任主管行政的副主任和后来担任系党委副书记、书记等干部职务期间,除教职员工和全系各类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主要负责全系财务开支、教学设备购置、教职员工的差旅费用等工作。国家投入虽在逐步增加,但相比事业的发展各级对办学经费投入还是不足的,系办学经费,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支持经费还存在困难。

为了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将经费用在刀刃上,我个人从未乱花集体一分钱,就是每年暑假校工会组织各院系党委书记和部门工会主席赴外地参观考察,学校出二分之一、系出二分之一经费,这是言正名顺的事,我都放弃了,一次都没有参加过。有些人说我傻,“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跟大家一起出去看看、旅游旅游该多好玩,多轻松”。但为了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地重要学术活动,我都会同意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虽然前些年系里教职员工人数并不多,但为了凝聚人心,活跃气氛,加强团结,从1988年起,在我的倡导和亲自组织策划下,我系每年年终坚持举办“电化教育系春节联欢会”,后被大家戏称为“电化教育系小春晚”。每届小春晚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参与表演,主持人串场,各类节目活泼健康不拘一格,老同志更显年轻,年轻人彰显才华。很多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有些节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相声、小品、三句半均歌颂了全系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气氛,加深了同志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全系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二步是解决学生爱系爱专业、创新本科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问题:

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上,首先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感到自己所读的系在学校没什么名气,学习的学科专业不知名、校内很多教师和学生还不知道有 “电化教育”这个专业,也不知道电化教育系是干什么的,被其他系的学生瞧不起,甚至被边缘化。

针对这些情况,我先后多次与辅导员马海波、覃事太进行了认真分析,寻找突破口。我们认为:一是新系新专业对内对外宣传不够,校内外高校对该系该专业都不大了解,更谈不上知名;二是我系专业教师人数本来就少,其中具有高级称职教师不多,没有知名学者,没有影响力,校内知情率不高;三是目前学生人数少,不像其它院系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多、获奖多、出头露面多,在全校广大学生中没有闪光点;四是学生没有在校内外开展什么品牌活动或承担组织学校大型文体及公益活动,未获他人认同。

 

与时任辅导员马海波、覃事太研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经过以上分析,要有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若从教师和教学方面一下子去提高本系知名度、去增加学生的自信自强很难立杆见影,立即见效;如果首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工作中找突破口,学生工作做好了,有特色,这样周期短、且很容易取得良好效果。针对以上情况,一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爱系热爱专业教育,组织全系本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且尽量多承办全校大型活动;加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等一系列活动,工作已初见成效,我系前几届毕业生仅在武汉地区各高等学校就供不应求。

同时,我系申请获准承办学校大学生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女子篮球队,系女子篮球队代表学校参加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大学生女子篮球比赛,多次取得了好成绩,特别是在学校每年举行的各系女子篮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每到决赛结束,全系同学们出动,观看比赛时,大家兴奋极了,男同学高举系旗高呼口号绕场跑;加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和各项目运动队伍建设,每年录取新生,我充分利用湖北省可按各院校招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例招收保送生或特长生的政策,提前到一些重点中学调查摸底,利用政策招一些品学兼优的特长生。连续几年,我系学生在全校学生男子足球、女子篮球、男女排球、新生田径运动会等此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全校歌咏比赛多次取得好成绩,1994年获得第一名。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对所在系和所学专业的热爱,很快就提高了我系知名度。

1994年起利用暑假时间,我组织全系学生代表开展在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服务活动中淘冶情操、增长才干。

1996年,我们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中央“四部委”)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号召,我和系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骆军同志商量:为了形成品牌,决定将我系大学生三下乡服务队取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星光服务队”。从此我和历任学生辅导员亲自带队,年年暑假组织并参加青年志愿者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我们学生政工干部亲自参加,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提升了我系青年志愿者星光服务队的知名度。

多年来星光服务队的足迹遍布湖北省洪湖市、巴东县、红安县等地,在当地留下较好的印象。特别是我系青年志愿者星光服务队在我和历届辅导员兼系团委书记的带领(女辅导员谭冬霞在怀孕的情况下还坚持带队)下,连续十年在长江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陈家埧村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辅导留守儿童,参加生产劳动,慰问养老院老人,赠送电脑、衣物、图书资料;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向有主管部门反映,有些调查报告发表在国家有关党报上,解决了一些当地农民反映的问题,星光服务队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欢迎与好评。因此,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星光服务队多次被湖北省评为先进服务队,并多次被中央“四部委”评为先进服务队。2002年我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星光服务队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百支优秀服务队”和“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2002年10月15日,我系青年志愿者代表李敏同学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会”,并代表星光服务队作了题为《扎根三峡坝区,践行三个代表》的汇报发言。

 

2002年星光服务队获评“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通过持续不断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不仅服务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使他们增长了才干。我系很多同学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政治思想表现更好了,工作更积极主动了,专业学习更刻苦钻研了,成绩更优秀了,先后有十几个参加过三下乡服务的同学本科毕业时,均以优秀的综合成绩保送到全国的著名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有的毕业后成了单位的骨干,有的已提升为教授、研究员。

通过以上这些有特色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增加了学生的自毫感,极大的鼓舞全系同学的学习、工作热情,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在较短的内提升了我系的知名度,使全校学生对我系学生刮目相看。

 

电化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师生思想稳定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就要考虑发展与壮大的问题了。

1993年,我系更名为信息技术系,同年“电化教育”本科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无线电物理与无线电子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更名为“电路与系统”专业。因为“信息技术”包含更广,它拓宽了我系申办新专业的空间。

 

组织召开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专业基金使用方案专家论证会

在大学要建设好一个系并办好一个专业,坚持持续发展,仅仅靠楼房和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的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队伍不仅要综合素质好,其次还要有一定的数量。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有的一批骨干教师队伍相继退休,特别是具有高级学术职称的教师越来越少,全系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在职的正教授都没有了。

有量才会提质,我们坚持内调外引、在校内外调入一些专业相近并具有副高职称的老师充实我系教师队伍,如先后调入江北战、刘晋萍、胡永旭等教师;同时在全国知名高校招聘一些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系任教,也选留本系优秀毕业生任教、然后再将一些青年教师送名校进修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教师队伍人数虽然得到一定的解决,但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学校人事与师资管理部门根据各系教学、科研所承担的任务和现有专业数、学生数量等情况对教师测算人数、进行编制限定,工作量限定、不同职称比例限定等。这样就必须设法增加教师编制,减少干部、管理、后勤等非专业教学编制,使每位教师有事干、有饭吃、有职称岗位。这就要采取一些措施,一则在学科发展上增加编制数(如争取科研项目、增加本科专业、增加学位授予点、增加学生人数等);二是总体上尽量压缩减少行政管理人员(非教学人员)增加教师编制人数。

为了控制非教学人员节约编制而扩大教师队伍,在学校我首次采取招聘临时工的办法解决非教学岗位的工作需要。1992年春,我在校内招聘了一名退休老政工干部刘福湘同志担任我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并从本系创收提成经费中支付报酬。

刘福湘同志退休前曾任生物系党委书记,他熟悉学校环境、了解高等教育规律、更是政治思想工作的行家。作为本科生辅导员,他一人带两个年级学生,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很快就受到学生好评与爱戴。

实践证明,聘请这样熟悉高等教育、热爱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而且不占校系编制、不占职称指数、无后顾之忧、工作安心、系里即省心又放心等优点,后来又相继聘请杨先顺等同志做兼职辅导员工作。

我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招“兼职辅导员”的单位,尝试到了甜头,这一创新举措,后来在学校很多院系到得普遍推广。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不仅注意数量,同时也注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更注重质量,特别是人品,如心理素质、合作意思、奉献精神等。

新教师进来后我们还要加强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继续培养,给任务、定发展方向与考核目标,使教师们有事干还有奋斗方向,并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多年来,我系教职员工团结友善、爱岗敬业,勤奋上进,无任何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全系人际关系和谐,凡在我系工作和了解我系的人都认为信息技术系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氛围都很好。

加强学科发展与学位点的建设是一个系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系党政领导班子讨论,确定加速学科发展,申办新专业、申请新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扩大办学空间,促使健康发展。

1995年,我系申请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功获得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并与同年9月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不仅提高了办学层次,同时又增加了教师编制人数。

1996年6月,学校党委任命我为系党委书记,当时由于我系教职员工和学生总人数相对较少,学校没有为我系配备党委副书记,指定我全面负责系党务工作。同年10月我晋升为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

2000年,我们根据系制定“‘十五’学科与事业发展规划”的安排和我系教师队伍及实验条件,向国家教教育部申报了创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获得批准,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5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搏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申报了创办“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并获得批准,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通过多年不间断的努力,我系从建系初到二十世纪末,教职工队伍从十几个人发展到五十多人,教授从零(建系初期仅二、三个教授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退休)发展到十几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零发展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科专业从一个发展到三个,硕士学位专业授予权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博士学位专业授予权从零个增加到两个,教育技术学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新型人才培养专业计划。我系教学实验室获得“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

通过全系干群的不懈努力,我系学科建设和学位授予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在我担任系党委书记而十年没有配备副书记的情况下,我秉承奉献精神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工作。在与几届系主任的配合上,我始终坚持着工作上相互配合,绝对支持系主任在学科规划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事务性工作自己多担当,教职员工行政管理我全盘负责,万一出了什么事我自己勇于承担,让行政主管尽量减轻工作负担,更好的投入科研与教学之中。

系主任、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的一些事务性工作我尽力去为他们分担。如本科教学实习点的联系、安排、检查各实习点的情况,带实习生等都是主管教学副主任的职责,这些工作也很费时间。联系实习点,带学生实习的工作我十余年都承担下来了。襄阳、随州、枣阳、鄂州、黄冈等市的电化教育馆、电视台我都带本科生在此实习过。

信息技术系的发展是有目共睹,是全系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首在信息技术系工作的日子,我始终坚持着我的“座右铭”,一直在努力工作、尽力奉献,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自感我工作很努力、也很能吃苦、为人也和善、做人也很低调。可人的一生总会磕磕碰碰,很难一帆风顺,本来就生活在矛盾之中,处处与矛盾打交道。我始终本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处理要坚持以人为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帮助,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去对待矛盾、解决矛盾,去掉私心和杂念没什么会处理不好。

信息技术系从一九八五年六月建系,她像一株初栽的幼苗,我作为为她浇水、培土、护理人之一,陪伴她一起成长,经过几代信技人的努力,如今她已根深叶茂。

2009年9月,我退入二线,2011年8月退休。

 

2011年退休之前与毕业生合影

回头看看,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官也好,民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岁月有痕亦无痕。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要更加珍惜。

 

 

分享到:

0

上一篇: 【校史故事】江北战:万事开头难:我和电化教育系共成长

下一篇: 【学党史,助发展,开新局】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党委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