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内容

【信技故事·学子篇】汪双:光与热交织的女子

作者:    时间:2018-06-12 22:53:10   点击:

汪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预备党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创青春省赛金奖项目——“乐育人材”线上线下协同支教主要负责人。



C8312



她生长在大别山脚下,那里经济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与外面的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不过她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相信教育能够帮助更多孩子。她踏实努力,刻苦学习,怀抱着理想,踏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她曾对崭新的环境感到迷茫,但她终究回想起初心,找到了方向。在大学期间,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习和科研活动上。



大学三年,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专业前15%,连续两年获得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博雅丹桂奖学金。她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比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微课作品获首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



除专业学习外,她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创业大赛。截止20186月,她主持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两项,并被评选为优秀,涉及电商扶贫、教育扶贫扶智、智慧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等多个主题,她主持的项目获得华中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中师范大学校园赛金奖,湖北省省赛铜奖,2018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另外,她还拥有一项自己的实用新型专利。





她说她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也能在黑暗中发出一点光亮,不必等候炬火。



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她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关注乡村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到自己家乡周边的山村,边做义务支教活动,同时了解乡村学校所存在的问题。那年暑假,她参加学校圣兵爱心社暑期爱心之旅的社会实践活动,她带着她的同学们,回到到了自己的家乡,去到了大山深处,给家乡的孩子们带去了很多外面的知识和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回忆这次经历,她十分感动,她说:这和以往的每一次志愿服务工作都不一样,这一次去到的是我的家乡,帮助的是我家乡的孩子们,而他们身上,都有我曾经的影子



有一次实践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实践队结束了一天的支教工作后,她负责把一位学生安全送到家,这位学生在学校非常的调皮,是老师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快走到他家附近的时候,他便让老师赶紧回去,不让她继续送,说着很快跑远了。她担心他的安全,便一直跟着,直到他安全到家。那是一个破旧的土坯房,门口堆着木柴,屋子里有一位老人在洗衣服。而这个学生也让她大吃一惊,他一回到家便搬了个凳子,在屋门口的空地上开始写字。这个场景,是那么的熟悉,这个孩子,和她又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在学校都表现乐观,甚至有些调皮,但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如此努力的想要拥抱世界。



她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而他们,需要被世界关怀。



回到学校,她更加积极的寻找关注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社团和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她发现,现有的教育公益和传统的支教活动,只能在表面上对乡村教育有作用,而她认为真正的教育公益,不是简单的物质资助,而是通过教育与精神的双重陪伴,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让更多的还拥有更好的未来。



前期的深入乡村小学调研和暑期支教的经历,她发现,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逐渐普及的风口,大多数的乡村学校只停留在基础设备普及的阶段,而很多乡村教师信息化技能落后,大多数的设备和资源只能被闲置,同时现在的支教大多在暑期,对孩子们的影响存在未知数,持续性的支教模式势在必行。于是,她和她的小伙伴萌生了用互联网+教育来改变现状的想法,成立了武汉乐育博思教育公益服务推广工作室,开始了乐育人材先上线下协同支教项目。



项目团队利用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室,通过在线教育软件为乡村学校学生提供线上实时在线互动教学课程;应用智能学习分析报告系统,完成对学生信息采集、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教学工作,做到远程智慧支教;为填补单纯的线上支教在实时交流,师生情感活动等方面的不足,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线下教学活动,为乡村儿童带去包括摄影、创客实践、趣味科学等在内的创新课程。打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的智慧教学。对于支教学校的留守儿童,家庭特别贫困儿童,以心理学专业为主的志愿者根据远程学生信息采集平台提供的数据和当地助教老师的反馈,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多方面一对一关心帮助受助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实践近两年,团队已拥有200人的志愿者组织,开展3期线上课程,32次线下课程,覆盖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近30所乡村小村,开展线上线下教学8112课时,服务超过24万人次。线上线下活动被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专题报道。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家关注,但仍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她说,作为一群来自百年师范院校的青年一代大学生,我们拥有教育梦想,我们更愿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学院点评:汪双同学是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铸人成功的典范。该同学心怀大爱,勇于探索实践,结合社会实际,打造团队,积极帮助需要教育的孩子。汪双在学习之余,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传递着为孩子们筑梦的爱,活跃在各项实践活动和比赛中,既稳重周到又活泼灵动,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分享到:

0

上一篇: 【信技故事·学子篇】竺慧捷:我的大学四年

下一篇: 【信技故事·学子篇】丁艳华 :心怀清欢 逐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