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内容

祝贺!学部获华师“校长奖”第四人诞生!

作者:    时间:2022-12-29 22:54:50   点击: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评选办法》(华师行字〔2020〕88号),经二级单位推荐,学校评委会评选,学校校长办公会审定,产生2022年度“校长奖”(学生)获奖名单,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19级博士研究生章仪获奖,是学部第四名获评“校长奖”的学生。

据悉,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学生)是为褒奖恪守华师校训,弘扬华师精神,综合素质全面,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公益、文体艺术等某方面事迹突出的学生先进个人(含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个人)。通过这项荣誉,选树典型,扩大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影响。

个人简介

章仪,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19级博士研究生。发表SSCI或CSSCI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共同一作共9篇。主持了三项校级项目,参与了八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等多项荣誉奖项。

踏实求学,持之以恒

2013年刚入桂子山时,参加110年校庆让章仪对“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印象深刻,优秀校友们的展示和分享,让章仪看到了看到了专业的发展前景,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时,科研的种子就种在了她的心中、学习生活中,她时刻思考着,如何夯实自身基础,如何在这样优秀的平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期间,章仪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与同学合作。2017年顺利保研之后,在导师杨九民老师的引导下正式开始科研的学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两年后,顺利完成硕转博,从一个硕士变成了博士生。

勇闯难关,砥砺前行

步入博士生生活后,章仪意识到,本硕期间所学的知识内容相对较杂,自己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要想把专业做好,则需要深入且专一的研究。尤其是,她所学的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往往会遇到心理、教育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因此更加需要扎实基础,在处理好交叉的同时,更需要深入问题,充分发挥交叉专业的优势。在刚开始参加科研的时候,她并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对自己专业的定位也不清晰。真正让她改变的是,导师杨九民老师和师姐皮忠玲老师让她直接学习眼动和脑电的科研活动。虽然一开始也懵懂,忐忑,生怕实验做错了哪一步,但是在研究团队的支持下,在一群具有创新能力加持的小伙伴们的帮助下,通过实操完成科研任务让她认可了自己的能力,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尽管如此,她的科研之路也多有波折,甚至有一篇科研文章历时4年才见刊,期间被拒稿数十次。有一年恰逢她生日当天,一天之内她连续接到了3篇拒稿信息。这些连续被拒稿的消极信息一度让她怀疑自我,甚至对科研有些许灰心,陷入种种自我怀疑。这里要多亏研究团队中师兄师姐还有小伙伴们的鼓励和开导,“胜败乃兵家常事”,“学会拥抱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些温暖而又具有启迪性的话语,让她从不觉得孤单。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与小伙伴的合作帮扶下,她越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温暖且热烈地前行着。

敢想敢做,不忘初心

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执行力”,毕竟科研很多时候就是赛跑,谁能够率先落实科研计划,完成科研实验,对最终达成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校期间,她主持了三个校级项目,参与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成了上千人的课程助教服务,制作了一门数字化课程,参与了深圳一线中小学老师的教研教改活动等。在不同科研、教研的活动中,她秉持初心,用所学所会,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

科研无止境,实践出真知!今年是章仪在华师的第10个年头了,“大江日夜流,慷慨夜未央。”在未来,她表示将会一如既往,保持赤子之心,继续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审读人:钟文锐

分享到:

0

上一篇: “创新未来,行稳致远”训练营开营

下一篇: 学期总结 |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同心同行”心理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