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奋斗的我,最美的国”
第九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的预通知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激发全院青年学子爱国热情,引导同学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课程思政”实施,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委员会决定举办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具体通知如下:
一、比赛主题 奋斗的我,最美的国
二、参赛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全体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
三、组织单位
指导:中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委员会
主办: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委员会
承办:教育信息技术学院“E思政”实践服务创新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四、比赛作品类型及要求
1. 微视频(公益广告,微电影,纪录片,音乐MV等)
(1)必须契合大赛主题,表达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生活;
(2)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阐述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创作目的等(字数不少于200字)。
(3)作品时长在30分钟(含)以内(注:时长是指包含片头、片尾的整体影片时间长度)
(4)作品如出现对白、旁白、独白或解说,则必须加上字幕,处于画面下方,以字幕安全框下沿为底线:
中文字体:黑体;
英文字体:Times New Roman,略小于中文字幕;
标清作品要求:720*576,对应字幕大小为中文字号28,英文字号26
高清作品要求:1280*720,对应字幕大小为中文字号35,英文字号33
1440*1080,对应字幕大小为中文字号40,英文字号38
1920*1080,对应字幕大小为中文字号52,英文字号50
字体颜色:白色描黑边(如有遮幅,字幕加在遮幅上);
字幕位置固定,对齐方式统一。单一语种字幕单行显示,中文每行不多于15个汉字,除引号(“”)、书名号(《》)外不得有其他标点符号;若为中英文双语字幕,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英文每页显示不多于2行。
(5)声音设置要求双声道立体声或5.1环绕声(采样率48KHz,总体电平应在-20dB到-10dB)
要求:高清格式和画面标准:1080i:画幅1440*1080或 1920*1080
720p:画幅1280*720
1080p:画幅1920*1080
标清格式和画面标准:DV、DVCPRO或DVCAM,画幅720*576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作品要求:提交作品为mp4、swf、FLV等格式
2.动画类(Flash作品,三维动画作品,定格动画,动态短片等)
(1)情节完整,故事性强;要求画面紧凑精美,音效紧贴大赛主题,播放流畅;
(2)作品若引用素材必须在文档中标明出处;
(3)作品时长在15分钟(含)以内(注:时长是指包含片头、片尾的整体影片时间长度),画面分辨率不得低于720dpi;
(4)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阐述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创作目的等(字数不少于200字)。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作品要求:提交作品为mp4,swf、FLV等格式
3.短视频类
(1)必须契合大赛主题,表达明确,内容积极向上、有创造力;
(2)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阐述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创作目的等(字数不少于200字);
(3)作品时长在4分钟(含)以内(总长度);
(4)画面分辨率不得低于720dpi;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作品要求:提交作品为mp4、FLV等格式
4.摄影作品(纪实,风景,人物等)
(1)单幅、组照均可;
(2)可进行裁剪、调色等后期处理工序,但不得影响摄影作品的元素真实性,不得加入边框、水纹、签名等修饰。(如果图片经过后期处理请在文档中进行说明;若引用素材必须在文档中标明出处);
(3)单幅作品不得多于5张,组照作品不得多于10张。
(4)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对照片进行解释说明(如有后期处理需在文档中说明,字数不少于200字)。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作品要求:摄影作品格式为JPEG格式,文件不得大于10M且像素要求800万像素及以上
5.平面设计
(1)作品的类型和表现手法不限,但必须贴合大赛主题;
(2)可以是系列设计(其中海报2张或2张以上为一个系列,包装3件或3件以上为一个系列,书籍3本或3本以上为一个系列);
(3)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阐述设计概念和定位、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200字);
(4)设计作品相关借鉴素材不得影响设计作品原创性,借鉴素材必须在文档中标明出处。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作品要求:JPEG格式,色彩模式为RGB,分辨率300dpi,像素比例为16:9,像素不低于1600*900;作品每人不得多于5张
6.移动互联网应用
(1)游戏软件、社交软件、阅读软件、视频软件、安全软件、教育软件等均可;
(2)能够在Android 4.0及以上版本;苹果iOS 6.0及以上版本;Windows Phone 7版本三种平台之一的模拟器或移动终端上运行;
(3)可运行程序及源代码;
(4)软件宣传视频(主要用于网络评选阶段,时长不超过2分钟)。
(5)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对软件进行解释说明(字数不少于200字);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源文件、说明文档以及两分钟的软件介绍视频
7.课件
(1)课件贴合大赛主题,应反映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
(2)作品提交同时必须提交说明文档,用以阐述课件主题,主要思想和内容等;
作品提交:报名表、作品、说明文档
要求:提交作品为PowerPoint 文件,flash课件,h5等形式
五、参赛方式:
作品征集:暂定11月初
投稿方式:
1.报名表,作品和作品说明文档都要以作品类别-参赛人姓名(主要负责人)-作品名称的格式命名,然后打包为一个压缩文件,压缩包的命名格式为作品类别-参赛人姓名(主要负责人)-作品名称。详情请参考各种作品类别的提交要求。
2.压缩文件需在提交期限内上传至信技团学邮箱ccnuxjtx@163.com。以接收邮件时间为准,超时作废,提交时间待定。
更多后续通知请及时加入QQ群“第九届新媒体创意大赛选手联系群”(717838176)。
六、奖项设置 :
经专家评审和网络评选后胜出的选手可进入最终的现场答辩环节,角逐最终奖项。
第九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奖项设置
奖项 |
人数 |
奖金 |
一等奖 |
1 |
2500 |
二等奖 |
2 |
1500 |
三等奖 |
3 |
800 |
人气奖 |
3 |
300 |
奖金设置及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根据具体情况组委会有权适当调整奖金。
七、联系方式:
1.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官方联系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官方QQ:2764104645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华中师大信技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官方微信:信技山庄 微信号:SEIT-CCNU
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选手联系群:717838176 比赛进程和公告等最新资讯动态将在上述官方联系方式进行实时推送。
2.咨询方式: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办公室 Tel:027-67861587
宋佳欣 Tel:17362990061 QQ:594033680
刘可芳 Tel:13687314185 QQ:1229319295
王琬 Tel:17362994995 QQ:1783652911
八、参赛须知
1.作品要围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的主题进行创作,体现正能量。
2.摄影作品类与平面设计类每人每类最多可投2份作品,不得多投;视频类(微视频、动画片、短视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类如以团体形式参赛,团队主要参与人员最多不超过5人。
3.本次大赛原则要求作品为新近创作(一年内创作的作品),并且不曾参加过历届新媒体创意大赛和微视频大赛,内容健康、立意新颖、积极向上、幽默风趣,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曾经获奖过的作品要改动30%及以上。
4.所有参赛作品均为原创,参赛者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组委会不承担包括(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其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5.参赛作品在大赛获奖名单最终发布前,不得在非组委会指定或授权的商业媒体上完整发表。
6.原则上,作品主创人员姓名、院系等信息以报名表为准,不得进行二次更改;作品一旦提交不可进行二次修改。
7.除视频和动画开头、结尾的创作人员字幕之外,所有作品不得打logo水印或其它作者信息,否则无效。
8.组委会不向参赛者退还作品,请参赛者投稿前自行备份。
9.组委会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参赛或评奖费用,但大赛组织机构有权对参赛作品以非盈利目的在媒体上展示、展播、结集出版,或用于公益宣传、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等非商业性活动。
10.存在以下情况的参赛作品,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所获奖项及奖励:
(1) 含有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
(2)含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内容;
(3)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违反本届比赛其他相关规定的。
11.参赛者有责任与义务对涉嫌触犯上述规定的作品进行举报,大赛组委会将组织工作人员对违规作品进行复查与审核。
12.参赛者一经报名,视为接受本次大赛各相关条款;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九、比赛流程
1、作品征集:暂定2019年11月初
2、初审与专家评审:暂定2019年11月中旬
3、网络评选、决赛准备:暂定2019年11月中下旬
4、现场答辩暨颁奖典礼:暂定2019年11月底
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