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内容

【改革开放40周年(学子篇)】汪双:在时代浪潮中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作者:    时间:2019-01-08 19:29:41   点击:

一人之力,烁烁之光,而这光微却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是这一朵朵光芒,形成一束束炬火,作为“彼青年之晨光”,“见一堂”、“照四方”,照着无比光明的中国的未来。



“因为我来自农村,我特别理解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很幸运,在国家以及学校的支持下,现在有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幸运,他们渴望知识,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今年八月份,赵凌云校长一行来到大别山区英山县,亲切慰问走访汪双家庭。当校长问到她坚持做公益的初心时,汪双就是这样回答。



相信付出,定会成长



汪双是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5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本科三年,她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并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科创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今年九月份,成功入选华博计划,即将开启与华师的6年之约。



她生长在大别山脚下,那里经济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与外面的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不过她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相信教育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她踏实努力,刻苦学习,怀抱着理想,踏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她曾对崭新的环境感到迷茫,但她终究回想起初心,找到了方向。在大学期间,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习和科研活动上。三年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专业前20%。她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微课作品获首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



除专业学习外,她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创业大赛。截至今年6月,她主持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两项并获评优秀,涉及电商扶贫、教育扶贫扶智、智慧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等多个主题。她主持的项目获得学校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湖北省省赛铜奖;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湖北省省赛金奖;作为负责人之一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省赛金奖、国赛银奖。另外,她还拥有一项自己的实用新型专利。





情归故里,心系乡村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也能在黑暗中发出一点光亮,不必等候炬火。”她一直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鞭策自己。



因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她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关注乡村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到自己家乡周边的山村,边做义务支教活动,深入了解乡村学校所存在的问题。



2017年暑假,她参加校圣兵爱心社暑期爱心之旅的社会实践活动,她带着她的同学们,回到家乡英山县展开了深度调研和走访,也给家乡的孩子们带去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学习体验。回忆这次经历,她十分感动,她说:“这和以往的每一次志愿服务工作都不一样,这一次去到的是我的家乡,帮助的是我家乡的孩子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那次,结束了一天的支教工作,她负责把一位学生送回家。这位学生在学校非常的调皮,是老师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走到他家附近的时候,他说让老师回去,自己也加快的步伐开始小跑起来。她担心他的安全,便一直跟着,直到看到他安全到家。那是一个盖着黑色瓦片的破旧的房子,屋檐下堆着木柴,窗户玻璃上还破了几个洞,屋子门口有一位老人在洗衣服。更让汪双没有吃惊的是,这个学生一回到家便搬了两个凳子,安静的在屋门口的空地上写作业。



这个场景,是那么的熟悉,这个孩子,和曾经的她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在学校用自己的调皮去掩盖自卑,来保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真实的他们都想要拥抱世界。因为她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而他们需要被世界关怀。



顺应时代,传播光芒



回到学校,她更加积极的寻找关注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社团和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她发现,现有的教育公益和传统的支教活动,只能在表面上对乡村教育有作用,而真正的教育公益,不是简单的物质资助,而是通过教育与精神的双重陪伴,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前期的深入乡村小学调研和暑期支教的经历,她发现,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逐渐普及的风口,大多数的乡村学校只停留在基础设备普及的阶段,而很多乡村教师信息化技能落后,大多数的设备和资源只能被闲置,同时现在的支教大多在暑期,对孩子们的影响存在未知数,持续性的支教模式势在必行。于是,她和她的小伙伴萌生了用“互联网+教育”来改变现状的想法,成立了武汉乐育博思教育公益服务推广工作室,开始了“乐育人材”线上线下协同支教项目。



项目团队利用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室,通过在线教育软件为乡村学校学生提供线上实时在线互动教学课程;应用智能学习分析报告系统,完成对学生信息采集、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教学工作,做到远程智慧支教;为填补单纯的线上支教在实时交流,师生情感活动等方面的不足,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线下教学活动,为乡村儿童带去包括摄影、创客实践、趣味科学等在内的创新课程。打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的智慧教学。对于支教学校的留守儿童,家庭特别贫困儿童,以心理学专业为主的志愿者根据远程学生信息采集平台提供的数据和当地助教老师的反馈,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多方面一对一关心帮助受助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敞开心扉,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实践近两年,她所在的团队已拥有200人的志愿者组织,开展3期线上课程,32次线下课程,覆盖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近30所乡村小村,开展线上线下教学8112课时,服务超过24万人次。线上线下活动被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专题报道。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家关注,但仍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她说,作为一群来自百年师范院校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应当拥有教育梦想,借助学校优质资源,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汪双和她的团队为着这个梦想,正在努力着。


分享到:

0

上一篇: 【信技故事·学子篇】陈清泓:找寻热爱 积极进取

下一篇: 【信技故事·学子篇】风檐展书读,“今”道照颜色